学院举办国家级基金项目申请专题分享会——解析成功之道
|
|||||
|
|||||
1月24日下午,学院在213会议室举办“国家级基金项目申请之道”专题分享会。本次会议特邀中国人民大学毛基业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学院院长江晶晶、副院长郭彦丽及学院教师、科研办老师线下线上等20余人参会。活动旨在为学院教师及科研人员提供国家级基金项目申报的核心策略与实战经验。分享会围绕“两个关键选择、四个要素”展开,系统解析了基金申请的成功密码。 创新第一:选题需兼具前沿性与时效性 毛基业教授强调,基金申请的首要原则是“创新第一”。选题必须紧扣时代脉搏,与数字经济、能源革命、地缘政治、人口老龄化等重大趋势紧密结合。他提出:“若课题在十年前即可开展,则说明其缺乏时效性,注定难以脱颖而出。”同时,研究现象需具象化,建议通过真实案例辅助评审理解课题价值。 扎根积累:避免“狗熊掰棒子”,持续深耕领域 针对部分学者“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误区,毛基业教授指出,基金申请应扎根于个人研究积累,做到“研究现象与已有成果嫁接”。他建议:“即便未获资助,也需按计划推进研究,为未来申请奠定基础。”此外,学者需通过长期深耕成为领域专家,让评审感受到专业性。 顶天立地:对接国际前沿,扎根中国实践 研究设计需遵循“顶天立地”原则:既要与国际学术前沿接轨,引用近三年高水平文献,又要聚焦中国本土管理实践。毛基业教授提醒,脱离实际、缺乏对实务洞察的“乌托邦式伪问题”是申请失败的重要原因。 精准文献综述:避免“两张皮”,构建“T型”结构 文献回顾是基金申请的关键环节。毛基业教授提出“T型文献综述”法,即在广泛覆盖文献的基础上,重点深入某一子领域,精准识别研究缺口,为研究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他批评了宽泛肤浅的综述模式,认为其直接导致研究模型“从零开始”的致命缺陷。 社科基金特别提示:科学问题导向,聚焦实证研究 针对社科基金申请,毛基业教授特别强调需以科学问题为核心,明确变量关系(如X对Y的影响机制),避免宏大叙事和政策研究泛化。他建议:“选题需与社科导向匹配,研究框架需聚焦具体问题,通过实证方法揭示客观规律。” 总结:创新、聚焦与继承缺一不可 毛基业教授用三句话总结成功要诀:“用最擅长的方法研究新颖现象;在与文献深度对话中实现继承性创新;通过聚焦做出差异化贡献。”与会教师纷纷表示,本次分享会内容详实、案例生动,为基金申请提供了清晰路径。 会议最后院长江晶晶向毛教授致以诚挚谢意,并表示:"毛教授多年来对学院发展的鼎力支持,本次讲座为学院科研工作注入新思路,助力学院科研水平提升,推动更多高质量项目落地。毛基业教授也寄语科研人员:“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愿大家以终为始,在学术道路上行稳致远。” (文:刘晖/图:赵俊岭) |
|||||
关闭|打印 | |||||